雨花集 第三集

第四章 佛教之特色

佛門堡壘

俗世間,用以防止外侵,保衛鄉土,每多設置堡壘,分佈於東南西北四方。

俗世堡壘有形有相,佛門堡壘設在心中,無形無相,但亦有四門。此四門即:信、滅、忍、定。

「信」是既信佛之後,無論如何不改初衷,無疑無惑,無改無變,無謗無怨,才算真信。何以信字稱得起為堡壘?就是既信之後,任何閒言雜語,任何際遇,任何環境,均不能攻破信念,如堡壘之可防守也。

「滅」就是要滅苦滅惑,把塵世中一切苦厄煩惱,要自動自覺去消除。

「忍」就是要將一切事情,包括喜怒哀樂,都不可著意,則事可寢息,不忍則節外生枝。忍為柔,以柔制剛,無事不克。勿因一時之氣,而被人攻破此堡。

「定」乃信滅忍三門之成果。能守三門,定門必穩。一入定門,智慧隨來,五通皆備,則佛門堡壘,固若金湯。

只憑堡壘仍防不能抵禦邪魔,還有一圄。圄就是城內內門。此圄為何?就是行。知而不行,等於有堡無圄,仍不算堅固。行、行、行,望各勉之!


機與緣

在世人心中,有時以機緣二字來比喻事之巧合。所謂有緣千里能相會。其實緣字內中包含了許多因素,且種類繁多,如:姻緣、業緣、惡緣、情緣、佛緣等等。到底緣是甚麼?根據佛學理論,緣是人與人之間之一種磁力。因人之嗜好不同,心理各異,其同嗜同好者,磁因相接,所謂如磁吸鐵,亦所謂臭味相投。故緣是一種本質,緣是可遇而不可求。有緣千里能相會之說,亦不過是磁系相吸,遠亦能就而已。

機是機會。可以人為而造,可以巧合而成。所謂製造機會,就是指此。

緣是必有夙因成分存在,非人力可求,亦不是天命註定。所以有前緣之稱。此是夙世未了之因,留待今生清償。

機則不存因果,是時光巧合。有緣無機,可以期待;有機無緣,只得鏡花水月而已。譬如訪友,是有機可見。假如無緣,則你未到其門,他已先你一步而出,終不得見。有緣則不同,無意中亦可在街上巧遇。

學佛人士,得與佛近,又能與異姓而結同門手足,此種機緣,實屬難得。望各珍惜,同登無極。善哉!善哉!


憶念因緣

佛說:「人之相憶,二憶甚深,由此從生至生,兩不相離,如影隨形,永合為一」。由此一偈,可知因緣不是俯拾可得,必須相憶相念,而且一定要互憶,始可神叙。神叙則貌合,天國須彌,亦可合而不分,因緣從此而定。

學佛者不能只靠一信字,便可得佛力之助。必須與佛互相憶念,心中常與佛憶,方能達到因緣巧合之妙。佛是常憶眾生,如果眾生不憶佛,佛又如何能與你巧合?

佛經有云:「佛心如雨,遍洒蒼生」。可知佛心無分彼此,無分貴賤,遍洒不缺。只因各人承載器皿之大小而得果不同。譬如佛心就是雨,一場大雨,無論大樹幼草,皆蒙沾潤。問題是大樹沾雨多些,幼草沾雨少些而已。成就不成就,就要看你本身,要看你根幹。若無根幹,雖雨露頻頻,你亦不能吸收。雖有根幹,亦要時時檢查根幹是否健康。腐根敗幹,有等於無。學佛先查根,就是此理。人之能不能成佛,全在乎自己,不能怪佛之不庇佑也。


從果尋因

人身從何而來?依何而生?此皆由業力所成。所謂業,包括所作所為,所想所念而成業。業重則力生,故叫業力。

人之壽夭窮通,成功失敗,全是依據業力而斷定一生。甚至一國之盛衰,都非出於偶然,也是依據該國之工業而定。因此,業力與因果是相連相關。換言之,業力就是因果之形成。做善做惡,就要憑你個人之業力,任誰都幫不了你忙。「因由業成,但果必完」。有此因必有此果。由此可知,當果報來時,絕不應有怨天尤人之心,所謂果來順受。且更應從果尋因,俾能知自己今日所受者為應有。且得有所悔改。如此,心易平,苦易過。能領悟到其中奧義,修持可邁進萬里也。


障就是障礙,障礙見性之路。有障未除,甚難成道。所以信佛不知除障,實是枉費工夫。

障有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三類。煩惱障就是無明,業障就是五逆十惡,報障就是因果應得之報。三障之中,業障最重,故應首除業障。煩惱障可以後去,報障因果已定,無法消除。譬如煩惱障為樹身,業障為泥土,報障為果實。假使去其泥土,則樹無以生,果更不會有。故能除業障,便已足夠。

世人通病,怕果不怕因。做了惡事,等到果報臨身,方生悔意,為時以晚。早知此果,何不當日不種因?俗語有云:「不見棺材不留眼淚」。既見棺材,流淚又有何用?因此,佛亦怕種因,就算善因亦不施種,以免以後受福報。

佛怕種因,凡夫怕受果,就是此理。


我慢

慢就是傲慢。俗語所謂好勝。明知己不如人,偏偏說勝過人。此種慢性係從人我之執而產生。因有我執,故有 慢執。所以稱為我慢。

最輕的慢叫單慢。是一種自傲之心理。己雖不如人,但他認為人能,我何嘗不能。不肯虛心學習,更不肯取他人之長。此種慢性,治之不難。

最重的慢叫慢上慢,明知己不如人,硬說己勝過人,甚至強詞奪理挑剔他人之長為短,反揚己之短為長。此一種人,人我之執以根深蒂固,治之不易。

燃燈錄云:「無人無我,知己知彼,你勝我勝,豈有差池」?此幾句偈,就是對治我慢之良方,可細味之,當得其奧。


提起死字,世人都怕怕怕。其實人生歸去,有甚麼值得怕呢?其怕者不外六情未盡,捨不得一切俗世情欲而已。不過去還是要去,又何必耿耿於懷?佛門中人,都等閒視之,所謂視死如歸也。但是,死有重於泰山,有輕於鴻毛。佛門子弟,在世時得道而去,種佈善果如人間,就是重於泰山之死。若積錢於私,敗德於世,修持未成。這樣一死,失了人身,來世再無機會學佛,此乃輕於鴻毛之死,良可可怕也。

人身難得今生得,佛法難遇今世遇。安可不把握此機緣努力進修哉?!


玄與幻

玄就是似是似非,深不可測。幻就是幻想,無端生有,空洞無憑。所以玄是有憑有理,絕非無中生有之說。只是其中奧妙過於深睿,今未明奧秘之人,難以盡解。故產生疑惑而不能察其高深。

學佛有人稱為玄學,研究佛學之人,不能集中精點去探討,反而走支路多於正途,迷失了方向。倘能從一法門堅守幹線,便可直達究竟。比之幻想之無此無憑,只由妄想中產生了期望。縱使從幻想中想一世數世,亦不會得到實現。由此看來,玄與幻之分別,顯而易明。

學佛要有中心,最緊要就是只問耕耘,莫問收獲。切不可學得一點皮毛,便以為自己已成了佛。如此即近於幻。因此,玄切不可入幻。學佛中有一句法寶叫「以玄止幻」,意思是幻想妄念來臨之時,就以玄學之靜修止之,則幻可滅矣。


禪音

學佛人士,注重看經聽經,希望在佛經中尋求法門去修行。此乃必行之路。但修法必須靠悟性悟理。書中所載,是記錄性之文字,不外是前人所經過修行之道路。其所載內容,絕不能以直覺去研究,一定要從悟從思,然後才可見真理。所以前人學佛,除看經之外,常常去聽禪音。聽禪音就是拜訪名師大德,在他言談之中,注意其話中含義。

聽禪音亦不能由直覺去想,因為禪師說話,往往意在言外。明白指出便不是佛法。舉一個例:五祖傳授衣缽給六祖,他不用直傳。因他知道直傳必惹起門徒奪權,故先使其舂米。而六祖悟性驕人,一見叫其舂米,經已明白想叫他做傳人。因為米是谷之精華,舂米就是去殼存精。意思是六祖功夫雖足,但仍有蕪存,要去蕪存精,方得成道。六祖早悟此意,故有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之偈。五祖一見此偈,便認定時機已至。某日去見六祖,只問一句:「惠能,米熟未?」意思便問他修持功夫已足未?然後用杖輕敲三下。六祖便知叫他三更去見,把衣缽傳受。由此可見禪音之可貴。

再說一例:有一屠夫,其妻作紅杏出牆,屠夫欲殺之以洩忿。走叩於禪師之門而問曰:「妻乃淫婦,余欲殺之,於法合乎」?禪師曰:「地獄開門了」。屠夫思索一遍,初以為殺妻之後,地獄門開,以收其妻魂。繼再思維,妻死罪完,如何仍入地獄?定必己身殺人而入地獄無疑。遂改口問:「妻乃淫婦,我欲釋之,以成全其志,如何」?禪師曰:「佛國門開了」。屠夫泣拜而去。

因此,禪音不在多,一語可救一命。

 


獅象龍蛇

獅象龍蛇,佛門稱為四德。此是何意?

獅性勇而仁,雖為萬獸之王,其勇並非冠於千萬獸,但其仁則感動同儕。獅雖勇而不殘暴,不特不濫殺,尤能助弱小。故以仁而攝於群獸,所以獅代表仁。

象之眼,傳靈甚豐,閃閃生光,靈性穩定。故以象代表靈。

龍有神龍之稱,具有增進之義。騰則升,不居俗。故龍以增進為用。

蛇活躍而潛,冬眠一季,潛修不懈。故以其代表潛修。

四德者:仁、靈、增進、潛修。

同時,佛教圖書中,常見有尊者騎象跨獅者。以獅象為侶,不外取獅之勇猛,有當機立斷之意。取象之負重任遠,有審慎忍耐之意而已。

 


八破法

何謂八破法?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不來不去,就是八破。八破之中,內蘊連環性。既然不生,自然無滅。不生則常斷自然不存在。至於滅字,既生於世間,自然有一日要滅。滅字不是指滅於塵世,而是指滅於佛土。假使有日能登佛國,或即使生於天道,亦要保持自覺體於不滅。

不常是只世間一切事物,定不會保持常態。富變貧,貴變賤,何來有常?因此對於眼前事物等閒視之。無分美醜,不較貧富,所謂遷移流轉,常字實不應有。既明不常,當知不斷。勿存既不常不若斷而不取。則為誤解。

世間事物,林林總總,物物不同。但勿存有同異之念,亦不可強求於一。無彼此心,無分別意。故曰不一不異。

不來不出與不生不滅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既不欲來,自然無出。

細味八破之義,當得真空無相之真諦。


有限與無盡

有限與無盡是相對的,前者屬於有形相,後者屬於無形相。人之年壽,乃屬於有限,任你怎樣都不能逃出有限之關。金錢財帛也是不能超越因果定數之限。其他眾生萬物,莫不如是。一果一樹、一花一木、一犬一貓,都受有限之關官束著。

至於無盡,就是不論用何尺度都難以衡量其究竟。如天之高,如佛之光,如如來之胸懷,如大勢至之慈悲,到底有多高多大?難以衡量,是謂之無盡。

佛陀稱為無盡燈,就是因為他的光普照塵世之任何一角落,而且光照不知萬千百年,永恆不熄。

佛徒最終目的,就是捨有限而就無盡。有關:無常、無我、無相等等佛理,不外是教我們捨有限而就無盡而已。

 


恆順眾生

佛祖說過,他好像一株大樹。雖然受著菩提甘露之滋養,能夠開花結果。但若沒有眾生,他就不會成就。因為沒有眾生,不知眾生之苦,慈悲心就不能發現。沒有眾生,就不知煩惱之何從,正覺心亦不能發展。試問沒有慈悲心,不有正覺念,又如何能成佛?因此佛祖認為眾生就是大樹之根。樹無根怎能開花結果?

佛祖叫信佛人士要恆順眾生.可見佛祖之愛護眾生甚於己身。叫人迴向眾生,一切美好均不敢自承,迴向於眾生,其慈可見。吾輩佛徒應遵循佛祖之指示,發揮慈悲喜捨之四大無量心,恆順眾生,迴向眾生,以報佛恩。

 

 

清淨布施

布施是恆順眾生之最有效法寶,故六波羅蜜及四攝,均以布施為首。清淨布施是依照十種戒條而行施,其內容如下:

第一:不留滯──有人向我求施,以最迅速之時間立即施予,此之謂不留滯。若果緩慢,則西江之水,亦不能救涸澈之魚。

第二:不執取──不以自己之妄見而加以考慮。不必研究求施者是否應施。

第三:不高舉──不存自己有助人之德而生傲慢之念。

第四:不積聚──不將錢財積聚至某一數量然後布施。身邊有一分力量,有人求助,應盡予之。不論多寡,有則施之。

第五:不望報──布施事了,不留記憶,自可心平無掛。如有望報之心,即生住心,何能清淨?

第六:不希異熟──施予後,不要存有異熟果之心,勿以為福澤自盈,施一而望得百。

第七:不所依──不要因名利而施,不因種種依名依利而始發心布施。

第八:不退弱──對求施之事,雖屬難行,亦不要存有恐懼之念,即使粉身碎骨,亦不要退而示弱。

第九:不向背──不要以親疏恩怨而起分別心。應施則施,無分親疏愛仇。

第十:不下劣──施予之物,不要以最下劣者予人,應以最妙最勝者施予。

行清淨布施,可得恆順眾生之真正效果與成就。

 


佛教最究竟

佛學是從因果而定其基,以大同無我而為其礎。佛陀只是以其所得經驗來指導眾生去成佛,並無負責保証你升佛國之義務。亦絕無貶你下地獄之心。只要你依循他的指導,而去自覺自悟,便可成佛。其他宗教則有所謂萬能之神,信他的可上天堂,不信的要下地獄,甚至一人信教,可全家得救。

佛陀是以理智大悲去完成最高人格。所謂人格,就是佛性。佛陀自己成佛,又指導人去成佛,要眾生都能成佛。其他宗教只可以得到親近上帝,但永遠不能成為第二個上帝。

佛陀乃眾生導師,此之謂大同。不以外教為不是,此之謂大智。人人可以成佛,此之謂大乘。其他宗教則無此度量。

佛教只要你明白自性所在。迷失者自尋,污染者自洗,一切要靠自己。其他宗教要求救於上帝,不能自拔。

佛經句句都是引導人如何去成佛。其他宗教之聖經,尋不去一句教你如何去成為上帝。學者自學,尊者自尊。此又佛教與其他宗教之不同處也。

其實人生如一湖秋水,水光如鏡,照澈一切。但為微風吹動,蕩漾生波。則明鏡起了縐紋,產生種種煩惱。倘水不興波,大圓鏡智永遠生光,則成佛可期。

文章標籤

boktakhongkong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