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花集 第三集

第一章 明心見性

心性

 

心,不是心臟之心,是心思思之心,所以心是思維。心念如瀑布,湍流不息,無時或停。性是性格,性是有生俱來,含藏不動。

 

心與性是二而一,一而二,其分別知在於一動一靜。猶如水之與波,水平如鏡,清澈可照。然因風起浪,則波濤起伏,洶湧不停。性猶止水也,如春水一池,寂然無動。心猶波也,從念生風,由欲起浪。所謂心猿意馬,動蕩不停就是指此。

 

學佛人士首重修心,要使心中妄念止息,一心不動。能修到不動心,即能回復本來之性。猶如風止波平,即能回復水之靜態也。學佛求明心見性,就是此理。

 

 


心念

 

心隨念轉,念可縛心。可知心是常受外境之影響,被動而不能自主。

   

正心篇云:「住則生心」。住者住著。念秧住著在心中,生根茁芽,妄念頻生。所謂心有掛礙,其心必生。則心不能清靜,不靜即惑,有惑則迷。

 

心最好無念。但即使有念,能不住,就可還原。故無論發生任何念頭,切不可把念秧住著心內。來者自來,去者自去,空無所住,則心可回復清靜。

 

儆修篇有云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凡夫有七情六欲,實在不易不起念。如能有念即覺,就可不住生心。覺者醒覺,對念頭想一想,想通想透,研究後果,後果一明,其心自覺。故覺乃止念良方。

 


意志

 

意就是意念,由念所生之一種希望,是非常空泛之一種企圖。佛家叫做妄念,道家叫做虛無,儒家叫做幻覺。

 

意是煩惱根源。因為意念是由六根六塵之感染,加以業力之作祟而起。故意念是由外誘而生。如不能控制,必起得心。欲得不達,則後果不堪設想。所以佛家要止念滅念。

 

志就是心中決定不移的一種方針。既定此志,無論任何環境亦不放棄。佛家叫做願,亦叫誓,道家叫做向,儒家叫做堅持。

 

志是心願,願從心起。只要一心一德,依循正軌,毅力實行,必有成果。

 

故有意不如立志,立志一心向佛,必可究竟。

 


誌時

 

上古無所謂時,只知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一片寧靜,煩惱不生。後來以日影定時,所謂日上三竿。此一時代,叫時間做影,一影等於現在三小時。但以日影定時,如遇陰雨則失效,故進而改用水。以管滴水,水漸盈而浮簽漸上,便只其刻。此時稱時間做牌,佛家則稱為鑷。因水從管出,由內氣鑷而有度,不急不緩,故稱為鑷。再進而以時鐘計時,稱為鐘點,而佛家則稱為揆。

 

現以鑷揆二字一談佛理。

 

佛徒之修持,亦猶之時鐘之運行無異。學佛亦必有鑷以制無明之動。水無鑷則不能制水之流速,時不準也。鐘無揆亦不能制行之有定,時亦不準也。人之學佛,無鑷不能制無明之顯,無揆不能平心之瞋,則修行不準。欲作標準佛徒,就要鑷無明,止妄念;揆心平之恬靜,益智慧之增長,庶幾近矣。

 


無明

世事萬物,種類繁複。未見未聞者,則不知其所以然。不明則疑惑不定,幻影重重,因而誤信誤猜,必入歧路。佛家語有云:「明則智生,不明則惑起」。佛經要我們無無明,無明等於不明白,無無明就等於萬事皆知。能知就不惑。

所謂明,就是不僅知其大概,要深入清楚其寓意,然後才叫明。凡物明則透光,透光則內外皆見。佛法亦猶如是,若僅知其皮毛,而不深入精進,明等於無明,惑則不能斷滅。研究佛理,必先了解此點,方可光來路通也。


 

性覺體

 

性覺體,在佛家語中,稱為靈性,或稱為覺性。人人都有性,原來之性,純潔無疪,就是本性。凡是本性都是善而不邪。因此只要保持原質,便是善人。

 

人有本性,故能產生感覺。由性而覺,覺是被動。如天寒便知冷,肚餓便知飢。此就是覺。覺是由性轉,學佛人士,其主要功課就是見性。保持原本之性,勿為污染。可惜人性如脫韁之馬,不易收拾。有些人從性覺中想到甚麼便去做甚麼,亦即所謂任性。如此情況,不要說成佛,成聖也難。

 

性覺有二:一曰善覺,二曰邪覺。總而言之,性如弱水,輕若鴻毛,容易隨風飄蕩。尤其是性所產生之覺,覺善覺惡,往往發生在一瞬之間。所以覺中所得,務必審慎考慮其善惡,然後擇善而行。慎之!慎之!。

 


善惡

善就是無損於人,以利他為主去行事,叫做善事。心無害人之念,不存利己之私,有悲天憫人之志,就叫做善心。惡是善之反面,害人利己,殘忍不仁,就叫做惡。

善有真善、偽善、深善、愚善。惡亦有真惡、極惡、淺惡、無意之惡、無奈之惡等。故無論善也惡也,一經行之,在本人第八識中,已留下不能泯滅之記錄。其記錄乃分項留記,善則善,惡則惡,各有總數登錄。所謂種善因得善果,種惡因得惡果,絕無苟且相消。世人往見宅心慈祥善因眧彰之善翁,亦往往受到不良遭遇,而為他抱不平。「點解某人咁好,都會得咁壞嘅報應?真係天冇眼咯」。殊不知此乃前世惡因未了,今生要自食其果。然後才再來享善果。可知善惡不能抵銷。

善惡雖不能抵銷,但善惡可以相制。如以前之惡少,現行之善大,加以一懺一悔,惡不再滋生,善則日漸增長,則善可以遮蓋惡。而此種惡果將來可受之安然。因善果深者智慧必高,明知應受之惡果,當然甘於接受,所以安然易受也。

進一步研究,為善務必出自真誠,行善事前,不應有行善之預念。此為正善。如果立心為行善而行善,則是偽善,屬故名釣譽之流。為名為利而去行善,不特不算善,簡直是惡。

佛法中,根本不存善惡之念。只求助人,不問為善。做了善事亦不存善事之念,連善惡之念也不存於心,是真佛徒也。


 

相與形

 

佛祖有言:「有聲非覺體,無相乃真形」。

 

相是外貌,外貌千變萬化,不能長遠保持。今日為美貌如花之少女,他日則為雞皮鶴髮之婆婆。早相晚相,差別甚大,此所以相之不可有。

 

形乃內在,形不能以肉眼見。所謂形,乃發之於內。內靜而形肅,內燥而形浮。有好形者必有好修養。形字與風度二字頗為相近。

 

形之為形,並非有生俱來,必先覺而後有形,形是發於內心,能覺無相,真形乃現。

 

說到覺字,當然以悟字來解釋。但覺與悟仍有分野。覺就是知道,亦可謂知其然。悟則較覺更深入,乃是澈底的明白。

 

怎樣去求覺?人生最大之阻礙就是念生。姑無論好念惡念,有念就不能靜心。所以必要去念。念來時要用無相去抵擋,無相就是覺。無相之淺解,可用「不外如是」四個字。心中有念,念乃想財,用不外如是四個字想透一下,便可不想要財,此乃覺來念自消也。

 


攝根塵

 

凡夫俗子,慣於妄念遐想,一旦靜心停想,非一般人所能做到。即使稍具慧根者,,亦只能攝於一時,不久妄念又生。等於行路之人,行慣某一條路,就算教你另一條捷徑,第一次可能記著去走。可是時間一久,不知不覺又可能走回舊路。攝六根亦不外如是。凡人靜極必生遐想,習慣成了自然。要收攝六根,極之不易。

 

佛祖教我們:「能所雙忘,心佛一致」。能是指六根之能知能覺,所是指六塵之所知所覺。能所雙忘就是要收攝六根六塵,使靜心不受引誘;靜時念佛,心亂憶佛,便可制心使妄念不生。

 

再進一步,要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,」。攝根塵本是生,好像上文之改行生路。初行時,因從未經歷過,故要熟悉其環境,洞察其底蘊,則不致誤入歧路,由生轉熟也。妄想原是熟,已成習慣。但因收攝根塵之工夫漸漸成熟,故打妄想之舊習,已變成生疏了。

 


寂然

何謂寂然?在佛家語叫做心不動,寂然無所用心。修寂然之途徑非常簡單,就是一切不著於感受。冷也好,熱也好,無所動於中;得也好,失也好,無所著於悲喜。如此做法,可謂簡單易做。所謂冷暖自知,是從無著於感受而得。人能做到寂然境界,自然心如止水,心淨神清,何來煩惱?

從前有一居士,吟過一句詩:「九月寒衣未剪裁」。本來他的佛緣甚深,大可成道。就因為這一句詩,而迷惑真智。他不能了著於感受,不能寂然於中,故阻礙精進。望各修士能從寂然下一點功夫,對於成道有莫大之助力也。


 

文章標籤

boktakhongkong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